课程简介

《职场文化英语交际》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在工作中参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英语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交际语言,熟练使用英语是提高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然而,仅仅掌握语言并不能保证交际交流顺利实现,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往往会阻碍交流双方的有效交际。因此,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应该以英语基础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自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为主要内容。除了大学英语、综合英语等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以及各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外,还需要一门拓宽知识、了解文化的语言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具备高中英语基础知识的高职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64学时,实践课时64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职场上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拓展个人素质。 同时,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拓宽英语习得环境的同时,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差异化培养。由于商务英语、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不尽相同,设计本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传授,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对未来他们的工作技能、工作效率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交流交际意识,培养其国际交流交际的能力。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及语言的应用能力;介绍不同贸易对象国家文化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潜在文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酒店专业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为职业发展生涯打下语言文化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挑选,对适合相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群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场跨文化交际意识。第二,文化初探。本课程对比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亚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和语言知识储备。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丰富的视频资源,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职场上遭遇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同时,按照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交流意识的觉醒,文化交际知识的吸取,文化迁移情感的应对,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的获得。通过递进式的模块化内容(从认知角度出发)、角色训练(情境教学)、表演反馈(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和训练迁移(案例分析)四个步骤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的。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本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由商务英语专业专职教师、外教Nuun Brent Christopher(美籍)、光明万丽酒店前厅经理Esther等组成。其中副高职称教师三位,授课经验丰富。授课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酒店专业学生大二学生。 授课教师团队将根据学期及专业变化略有调整。授课教师团队将持续进行本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并以学生参与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主讲教师: 本课程主讲教师谌莉,副教授,担任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十三年,主讲《跨文化交际》课程四年,并讲授《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综合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2012年获得校级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2015年获得校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发表专著一本。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写作比赛二等奖 1 次,英语口语比赛三等奖1次;获得POCIB外贸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 次。担任一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一门数字化课程的负责人。作为主持人,完成省级科研项目 2 项。参加省级科研项目 4 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显著。 四、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本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理论课64学时,实训课64学时,共128学时。本课程也可作为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拓展课。理论课32学时,实训课32学时,共64学时。 五、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从“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角度入手,以翻转课堂为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从跨文化交际学科知识体系中选取适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建立文化交际的认知,通过翻转课堂以及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情景—过程—输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本课程同时进行了学习资源的储备和线上线下教学互动的设计。本课程数字化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网站除了提供基本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外,还包括校本教材的每章节的章节导读、拓展学生视野的课外导读网址及书目、文化比较、案例库、自测题库和相关课程模块的课程教案及PPT,网站还提供有关中西文化对比题材的视频资源以及音频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课堂与老师讨论分享。 通过寓教于乐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他国文化,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感受。通过视听及网络等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即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 。二者均采用实践性的考核方式。 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学生必须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部分中分别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达到该课程的合格要求。 形成性考核包括: 单元自学问答 8次 小组形式开展,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每个单元的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和技巧,每人向对方提出至少2个问题,对方在课堂上回答。 4位同学 抽查 提问并回答上一节课的内容。 课堂 测试 8次 涵盖教材单元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3位同学 抽查 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回答。 课堂 讨论 4 + N 包括实时讨论和非实时讨论两部分。实时讨论要求根据命题或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 非实时讨论要求根据命题(专题、案例等)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采取递交小组报告的形式。 4 位同学为一组 组长协调引导组员。 专题 / 案例报告 2次 从单元课堂讨论中选择2个专题或案例,根据实时或非实时讨论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总结报告。 4人一组 全批 报告 课程学习心得报告 1次 参与跨文化学习的心得体会(进步与问题),包括:语言技能、学习方法、网络技能、综合能力以及数字平台体验等。 每人 全批 期末 语言实践综合表现 在上课或在日常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时参与师生、生生语言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语言交互方面的综合表现。 每人 实时打分 教师必须在课程结业后终结性考试前给予评价 • 课堂实时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内根据课前所给命题或情景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根据进度随时发布。个人每次讨论不少于3次,个人发言时间不少于20分钟。若由于特殊情况部分学生未能参加,教师和这些学生可以确定一个补充讨论时间段,已经参加过讨论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实时讨论采取情景对话或者发言的形式。 • 课堂实时讨论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共4次,每次20分。实时讨论话题覆盖这两个单元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若讨论的内容切题,语言基本正确,字数达到规定要求,计18-20分;内容基本切题,有部分语言错误,字数基本达到要求,计10-18分;内容明显离题,太多语言错误影响理解,字数太少,计10分。 • 学生可在自习时间或者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如微信、QQ等进行非实时讨论。 • 每个小组自主从8个单元的课堂讨论中选择2个专题或案例,根据实时和非实时讨论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总结报告。 • 专题 / 案例报告的形式及要求:为避免学生期末负担过重,建议每个小组从1-4单元选择一个专题或案例,从5-8单元选择一个专题或案例。两个报告分别在各自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提交计0分。由于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计分,为了公平原则,特对报告的结构做统一要求。每份报告必须包含以下部分:1. 专题 / 案例标题;2. 报告正文;3. 在本专题 / 案例的讨论中,每位组员的具体贡献(各自发言的内容列表、各自的观点等);4. 报告初稿、审核以及终稿的分工情况;5. 报告撰稿人员名单。 • 每份报告的字数不少于300词,计20分。符合(专题或案例)题目要求,主题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充实,行文比较流畅,无明显语法错误,字数符合要求,计20分;主题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内容基本充实,行文基本流畅,无过多明显的语法错误,字数符合要求,计15分;主题不明确,结构不完整,内容贫乏,行文不流畅,有过多明显的语法错误,字数不符合要求,计10分;未提交作文或逾期提交,计0分。 •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旨在课程学习结束的时候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也帮助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等。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生记录参与学习的心得体会(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语言技能、学习方法、网络技能、综合能力等。学生也可以提供自己对数字化平台课程的改进建议或意见。 • 学生只要按时提交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并包含了上述内容就可以获得20分;若心得体会中只包含上述部分内容,得10分。不按时提交者不得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既可以用英语也可以用汉语来书写。不过,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英语写作。 • 语言实践综合表现指学生在辅导课上或在日常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工具(如微信、QQ等)等参与师生、生生语言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时的活跃度、语言准确性等综合表现。由于本课程本身对语言交互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授辅导,参与师生、生生语言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及网上的语言交互活动。 • 语言实践综合评分原则:能够参加95%以上的面授辅导并能在与教师和其他学员的语言实践交互活动中表现积极,语言交流能够有实质性内容,计满分;能够参加80%以上的面授辅导并能比较积极地参与同教师和其他学员的语言实践交互活动,语言交流有一定内容,计80分;只参加50%~30%面授辅导,并在与教师和其他学员的语言实践交互活动中表现不很积极,计50分;参加面授辅导总量不到30%,并很少参加在与教师和其他学员的语言实践交互活动,计0分。 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终结性考试采用实践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为完成一个具体的交流项目,具体时间、内容和要求由授课教师自行安排。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1、《商务跨文化交际》 石定乐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新)》[美] 戴维斯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跨文化商务交际》王维波等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第2版)》陈俊森,钟华,樊葳葳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跨文化交际技巧:如何跟西方人打交道》[美] 斯诺(Snow D)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跨文化交际口语》陈晓霞,Michael Allen Nair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7、《跨文化商务交际》王燕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顶部 底部
二维码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